1.索 鞍
索鞍重量、外形尺寸应综合考虑运输和安装成本,运输、吊装重量宜控制50吨以内,否则应进行分块。
索鞍铸件越大,钢水流动距离越长,越容易出现欠铸、疏松等缺陷,质量保证难度越大,铸造单位的可选范围大大缩小,为控制质量、降低成本,单个铸件重量宜控制在30吨以内,否则应采用铸焊结构。
铸造时应保证钢水充型顺利,尽量减少结构壁厚差异以达到顺序
凝固,索鞍铸件主肋厚度不应小于鞍体外形尺寸的7%,加劲肋厚度不应小于主肋厚度的50%。
2. 索 夹
索夹分半常采用左右半或上下半,由于主缆钢丝直径的偏差和主缆孔隙率偏差,索夹内孔直径大于300mm的销接式,应选用上下半结构以保证桥位顺利安装。
索夹圆弧部位壁厚薄,为保证铸造时钢水充填顺利,其长度尺寸应小于壁厚的50倍,否则应分段。
利用紧固时圆弧部位变形,增加索夹与主缆的接触,提高其抗滑安全系数,这是国际上近几年的先进技术,其具体方法是采用低合金铸钢调质提高材料强度,在同等荷载下,材料强度增加了,就可适当降低索夹壁厚,达到增加索夹的弹性的目的。
铸 造:
国家现行标准规定,采用同炉钢水浇注的试样代表铸件性能。这种检测方法不严谨,因为试样截面尺寸为30mm远小于铸件截面尺寸,且试样为单独浇注,其铸造难度远小于产品的浇注难度,代表性不够。欧盟标准是在产品上远离浇注口的位置,附注试样尺寸不小于产品最大截面的试样,这样代表性就足够了,值得我们借鉴、引用。
焊 接:
为保证产品的强度,结构焊缝采用熔透,并控制焊缝内的气孔、夹渣、裂纹等缺陷,无可厚非。因熔透焊缝填充金属多、焊接收缩应力大、结构变形大,对诸如连接焊缝就不需要再选用熔透焊缝了。
现行熔透焊缝的质量控制,采用探伤检查内部有无超标缺陷,用焊评试样代替产品焊缝力学性能。由于两者条件的差异,其代表性也不够。欧盟标准采用在焊缝延伸段取试,代表产品焊缝性能,同时增加焊缝韧性的检测,即焊缝裂纹尖端开口试验,这样比较科学、合理。 关于焊接工艺评定,除非重要工艺要素发生改变,如选用新材料、新方法,应该允许用有效期内的合格焊接工艺评定覆盖、代用,完全不考虑是否有重要工艺要素改变,硬性规定每个项目都做,就没有什么意义了。
探 伤:
现行行业标准或通用做法是对加工面及焊缝进行探伤,但通过应力有限元分析知道,其实危险截面或应力最大往往不在这些位置,因此探伤部位应根据应力分析结果进行选择,加强对诸如索鞍主肋、索夹圆弧部位等的缺陷控制。
射线探伤在索鞍、索夹的质量控制中,适用性不高。射线探伤利用射线穿透产品成像,对圆弧、厚薄差异失真严重,对厚度方向重叠缺陷无法识别,其准确性不够。同时射线辐射对人危害大,需要有效屏蔽,索鞍索夹体积大,进出屏蔽室操作困难。超声波探伤准确、可靠、方便,完全能满足索鞍、索夹探伤的要求。
为防止擦伤主缆钢丝,索鞍鞍槽、索夹内孔面采用喷锌处理。锌丝加热熔化后,用压缩空气喷射成雾状颗粒固结于涂装表面,颗粒间不可避免存在微小间歇,在桥位安装施工阶段,很容易生锈。如果在锌层表面喷涂密封漆,防腐的问题虽然解决了,但这些表面的摩阻系数下降,可能造成主缆钢丝在索鞍内滑移及索夹在主缆上滑移,这个矛盾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。
索鞍、索夹中铸件的涂装前处理,要特别注意去除皮下组织中的油污、水分等有害物资。这是由于铸件组织本身不是很致密,在加工冷却、探伤等工序使用的油、水等介质容易渗入铸件内部,喷砂及其他除油、除锈作业仅能去除其表面的油、水,随着气温的变化和使用时间增长,内部油、水浸出造成涂装层剥落,解决方法喷砂除锈前加热将内部油、水彻底蒸发。
索鞍、索夹中的螺栓连接副采用发蓝、发黑、氧化处理等进行防腐,这不科学。发蓝、发黑、氧化处理均属装饰性涂层,其防腐等级低、周期短,在室内仅有2个月的防腐周期,经常出现在安装过程中就开始生锈,解决方法采用镀锌去氢处理。
现场安装
索鞍、索夹现场安装周期长,安装过程中要对涂装层进行有效保护,杜绝裸露存放,减少安装碰划伤,对碰划伤及时修补。
座板、底板等预埋件,外形大、板薄,吊装时应保证合理的吊点布置,防止变形。压浆前应准确定位、有效固定,防止压浆时产生位移和板的变形。